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能够理解为将市政管线存放在地下的一个个“房子”里,这些“房子”保护着各种管线,源源不断向城市的每个角落输送着水电热等能源,确保城市正常运作。地下综合管廊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空中蜘蛛网”“马路拉链”等城市问题,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水平,保障城市能源供给安全稳定运行,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日,成都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监管服务中心举行管廊开放日活动,带领20余名市民走进管廊“智慧大脑”,了解管廊智慧化管理手段。
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金周路的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总控中心是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智慧大脑”,目前成都市在全国首创了城市级“1+1+N”综合管廊智能管理架构,即:1个市级总控中心、1个天府新区灾备中心和N个分控中心,形成一主一备、若干分控的两级管理体系,构建了全域监控管理和片区巡查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总控中心具备全域监控、指挥调度、运维管理、信息发布、数据管理与服务等功能,分控中心具备对管理范围内的综合管廊进行运作时的状态监控、设备联动控制、巡检维护管理及应急抢险处置等功能。
走进总控中心,这个建筑面积约2790平方米的空间被分为展示大厅和监控大厅,在展示大厅,能够直接进行运维培训、参观展示等,市民们可以佩戴管廊VR眼镜,沉浸式体验模拟管廊火警应急处置全过程,还可以观看管廊模型了解管廊内部结构,直观了解管廊建设的各种工艺及过程。
走进旁边的监控大厅,一块硕大的显示屏映入眼前,这是监控大厅一屏总览界面,提供全市地下综合管廊综合信息全面展示应用与分析服务,系统在整合地理信息数据和管廊空间数据的基础上,将分布在全市的综合管廊建设信息、运行指标、事件信息等集中展示在“一张图”上,形成综合一张图,可以直观了解全市地下综合管廊各项数据。监控大厅具备全域监控、指挥调度、运维管理、信息发布、数据管理与服务等功能,建设有由综合信息展示、监控与报警、运营管理三大版块构成的综合管理系统平台。
监控与报警版块可实现对管廊内实时视频监控,同时对廊内温度、湿度、氧气浓度、有毒有害化学气体浓度等进行全自动化的数据采集和传输,当发生报警时,系统按照设定的联动逻辑自动完成处置,实现管廊全链条智慧化管理,辅助工作人员采取比较有效措施消除隐患,保障管廊安全。
运营管理版块大多数都用在支撑管廊日常巡检维护、应急指挥等运营维护工作的开展。利用运维管理系统能对日常巡检维护进行安排,对问题进行记录、处置、跟踪;应急管理系统能对管廊应急抢险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指挥调度,从而有效部署和调度应急资源,对应急事件进行全过程跟踪处置。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运维管理工作的可视化、精准化,管廊监管中心还开展了基于BIM技术的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应用创新研究,经分析BIM赋能后运维管理工作效率可提升约50%以上。
走进位于日月大道的分控中心,日月大道综合管廊的实时情况直观展示在分控中心大屏幕上,地下管廊内每公里安设有约500多个监测设备,相当于“眼睛和“耳朵”,当监测设备发现氧气、温度、湿度、硫化氢、甲烷、液位等环境参数超标时,就会立即进行报警,并在大屏幕弹出报警位置视频画面,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处理。
根据工作人员介绍,管廊内每天都有巡检人员巡查,检查自动灭火器运作时的状态是否正常,入廊管线信息是否完整,配电箱工作状态是不是正常等,发现故障就立即安排检修。而在天府新区雅州路综合管廊,还有一群特殊的“巡检员”,头顶着两只“大眼睛”,四个小轮子灵活转动,这是智能巡检机器人。在收到指令后,智能巡检机器人可按照最高0.7米/秒速度巡检,将发现的问题进行自动图像分析,将结果推送到后台电脑上。智能巡检机器人能实现管廊病害的自动采集、自动分析、自动报警等功能,截至目前,实现替代人工完成日常巡检项目70%以上,巡检效率提升4倍。
成都作为国家第二批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计划到2035年,全市规划建设管廊约1000公里。截至目前,全市在建管廊约180公里,移交纳入管理管廊约80余公里。
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管廊管理工作也在同步有序推进。成都市城管委是全市管廊运维管理的行业主管部门,成都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监管服务中心作为市城管委的下属事业单位具体承担管廊运营维护监督管理考核等事务性工作,是全国唯一专门从事地下综合管廊监管工作的机构。目前,成都市在综合管廊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四新技术”试验研究以及健全管理架构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并多次在协会组织的全国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
据了解,管廊监管中心还引入5G新基建驱动综合管廊智能监控系统的升级和完善,打造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智慧管廊,同时开展了AI图像火灾探测技术和智能防入侵探测技术应用在未来,管廊管理发展趋势将为无人化的管理模式、智慧化的管理手段。(郭涛)